关于我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提案(并案2件)

创建时间:2021-09-28 18:09

(一)关于我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提案

者:农工党安阳市委会

号:204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国家城市群战略的实施以及城市人口的流动性、集聚度和规模性加剧,城市面临严重的不确定性和突发风险,以自然灾害、事故、公共卫生事件以及群体性事件为重点的城市应急管理面临严峻的风险挑战。建立健全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维护社会安全与稳定,是新时期各级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1.存在问题

我市应急管理工作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主要是:部门之间、条块之间以及预防与处置衔接不够,应急管理机制需进一步完善;专业应急队伍力量薄弱,应急培训演练不够;现有应急资源需要进一步整合,技术装备水平亟待加强;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建设滞后,应急管理标准化程度低;应急科普宣教相对滞后,社会参与不够等等。

2.对策及建议

1)建立完善应急保障机制,提高应急保障能力。一是要完善总体应急预案,进一步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化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强化地方政府之间、应急管理部门与下级政府的协同合作。推进各类应急预案的编制和修订工作,做好预案衔接,不留空当,尽快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应急预案框架体系。二是建立并强化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责任主体,保障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工作落实。依法开展应急管理工作,逐步建立加强应急管理的长效机制,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三是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的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完善应急工程程序,确保应急所需物资和生活必需品的及时供应。组织经济、电力、市政、水务、燃气等部门和单位按照分工做好煤、电、油、水、气等应急保障工作,交通、通信等部门合理配置和调度运输、通讯资源,保障应急处置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加强对物资储备的监督管理,并建档建册,建立数据库,及时予以更新和补充,以备应急状态下的征集调用。

2)加强应急队伍建设。一是充分利用现有应急队伍的基础上,抓好专业应急队伍建设,加快建立以公安、消防、医疗救护队伍等为基本力量,以社区自救互救组织、行政企事业青年职工、青壮年农民和志愿者队伍为补充力量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队伍体系,加强演练,抓好培训,提升救援作战能力。二是加快建立专家人才库,充分发挥专家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研判、决策咨询、专业救援、事件评估等方面的作用,逐步整合现有各类专业救援力量,形成一队多用、一专多能的专业队伍,提高应急管理的指挥和处理水平。

3)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的运行机制。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对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个环节统筹安排。一是完善预测预警体系。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监测手段,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工作。提高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水平,为快速决策和及时启动应急机制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二是建立严格的信息报告制度。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要及时、准确地将信息报告给决策机构,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加强信息平台建设,保障信息灵敏、通畅。三是建立健全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建立应急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研究、安排部署相关工作,完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机制,实现相互之间的资源共享,协调有序地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四是完善评价体系。加强调查评估,制定客观、科学的评价指标,定期对各级各部门的应急能力作出评估,包括年度评估、单个事件评估等,并把应急能力评估纳入政府和部门工作绩效考核体系。

4)加大城市应急知识宣传。全力推进应急管理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的工作落实,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有关应急管理方面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深入宣传党和政府在应急管理方面的工作,积极总结推广应急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加强对全社会的应急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帮助公众掌握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避险、减灾、救助常识,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营造关注应急工作的舆论氛围,努力形成全民动员、预防为主、全社会防灾减灾的良好局面。

  • 关于强化我市各级政府部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提案

者:吕志强

号:277

新形势下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屡次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会给我市的政治,经济社会稳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提高突发事件应急能力任重而道远,加强公共卫生能力建设尤为重要,要通过建立和健全应急管理机制,不断提高我市各经政府部门在应急管理方面的能力。

建议:

1.增强政府各级部门危机意识。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从过去重视已发生公共事件的应对,向预防、处置和善后全过程管理的转变。培养各级政府部门的危机意识,提高风险意识。并把这种意识贯彻到本单位工作的方方面面和各个环节。充分利用和开发社会上一切可供利用的公共危机防范资源,为应付突发危机事件提供服务。

2.完善应急管理法制建设。危机的治理应当法治化。通过建立制度来完善由应急处理主体、紧急行政措施以及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等构成的应急处理机制。

3.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具有高度权威性的危机管理和紧急救助机构。任何重大或特大突发事件都是综合性的,是对各有政府机构的考验。必须建立健全高度集中、职责明确的指挥体系。以便把相关部门的力量和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由政府统一指挥、统筹协调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中心与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相结合的应急指挥体系和协作网络。平时起预警、监控、咨询和业务指导作用,一旦危机事件爆发,则领导危机预防、灾后重建、紧急救助等工作。

4.完善预警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能力。预警机制是防范危机发生和应对危机的有效手段。突发事件发生后救灾,损失远比事前预防要大得多。因此,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和科学分析,并从中发现和总结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完善的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危机管理和紧急救援队伍。危机管理是一项专门性的工作,需要相应的知识、技术和经验。有些突发事件的处理需要高度重视科学性、技术性,因此要建立专业化与非专业化相结合的紧急救助队伍。首先要建立健全专家咨询制度,充分发挥专家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研判、决策咨询、专业救援、事件评估等方面的作用。其次各级政府都应该培养一批能胜任危机管理工作的领导人才和技术人员。有关部门要建立各类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完善应急救援专业队伍的管理机制。

6.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提高政府信息化能力。危机治理的不确定性和情况的复杂性,使危机治理对信息的依赖性非常强,政府信息化能力的高低与危机治理效能的高低关系极为密切。为此,政府要正确引导媒体的舆论导向,要让公众对危机事件有正确的认识,降低对事态的臆想和猜测,维持社会的稳定。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网,实现信息交流的无纸化。要加强政府与公众、与新闻媒介之间的沟通,建立制度化的信息公开和发布制度,以增强透明度,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7.培养公众危机治理参与意识,提高社会整体应急能力。应急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公民权益免遭灾难侵害。在应急管理中,公民不是被动的管理对象,而是积极的管理主体。要力求取得防灾救援的最后胜利,就必须最广泛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应急防御体系决不仅仅是由政府部门组成的,它更应该是一个全民参与的,平战结合的立体的网络。建立全民参与机制,重视社区和其它民间组织合作共同抗御灾害,是提高社会整体应急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

浏览量:0